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之道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办好思政课,为广大青年学生立德铸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厚植精神基础。
树立信心是办好思政课的前提。树立信心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也是办好思政课的前提。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是极为重要和难度极大的课程,与其他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课程相比,被赋予更高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坚定信仰到树立信心,从感染学生到赢得学生,不仅把解决信心问题作为最重要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律进行了阐释,还对办好思政课的有利条件和信心缘由进行了集中论述,对办好思政课的政策举措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强大底气和坚定信心。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心气越来越足的蓬勃发展态势,为着力解决学生知识为谁所学、人才为谁所用等问题,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树立了强大信心。
建强马院是办好思政课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观照现实、培养新人的国家使命之“特”,体现在放眼世界、洞察未来的时代引领之“特”,体现在创新理论、掌握群众的意识形态之“特”。正是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第一学院”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把“推动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列为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目标。要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办好思政课作为基本职责,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做到实至名归,不仅要有行政承认,而且要有专业信任,要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拥护。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师生成长成才需要,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把学院建成消烦解躁的文化空间,让教师可以尽心从教,学生可以安心学习。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有作为求地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感情促事情,努力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有贡献的学院、最有作为的学院。
发展学科是办好思政课的基础。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疑释惑的能力。因此,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加强建设,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阵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和优质发展。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新进展,围绕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加强研究,自觉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服务思政课教学上来,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讲出理论的力量、真理的魅力,用科学理论说服学生、教育学生,增强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认可度、美誉度和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