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专业特征、学生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高校深化思政课建设、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思政课提升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经由两者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涉猎和深刻理解,有助于大学生理解、感悟“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自觉进行理论武装,增强“四个自信”,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激励青年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位中华儿女的梦想和使命。为此,青年大学生要胸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找准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看清民族复兴的未来方向。

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列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四史”基础上增加中华民族发展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拥有更广泛的历史视野,汲取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智慧,炼就一双“慧眼”,看清世界发展趋势、民族复兴大势,不迷失、不掉队,不怕压、不怕苦,在民族复兴大道上奋勇前行,建功立业。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是思政课理应承担起的历史重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宝库和强大的智慧资源,让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陶养“大国气象”,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培养起深厚的家国情怀、深沉的历史意识、清醒的忧患意识,锻炼傲人本领,担起民族复兴大任。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升立德树人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能有效培育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效提升立德树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感人至深的故事,世代流传,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教育资源。

二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文明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展现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历程,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文明自信,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念。

三是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思政学科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使思政课的育人要素更加齐备,育人内容更加体系化。这种融入应是有机的、系统的、全方位的融入,不能碎片化、单一化。它将推进思政学科建设,使学科内容更加科学、完整,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奠定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重要环节进行谋划,确保融入质量。

提升广大师生文化素养,是增强融入成效的关键。教师要主动提升自我的融入能力、水平,使自己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提升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自觉通过课堂学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进一步学习、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有效挖掘与课程内容有着紧密内在逻辑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提升融入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重点从汉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哲学思想、美学价值六个维度着手。以其为统领,充分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有效提升融入质量筑牢基础。

进一步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是实现充分融入的重要保障。基于课程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经典文本案例、图像图片、音频视频、历史遗存等,是教师恰当运用融入方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资源保障。学校和教师要以数字赋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不断丰富、优化数字教学资源供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质量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

讲好故事,是保证融入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既有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出三种方法。

讲好中华历史人物故事,以之励志育德。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群星闪耀,如诸子百家、民族英雄、科技巨匠等,他们从不同方面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故事是激励师生勇毅前行的宝贵资源。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讲好历史人物故事,以“人”之故事励志育德。

讲好经典精髓,以之启智润心。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积淀了无数宝贵典籍,所涉内容极为广泛,涵盖语言文字、饮食厨艺、衣冠服饰、医学医药、宗教哲学、传统文学、琴棋书画、音乐礼仪、传统节日等,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为我们日用而不觉。教师要恰当选“典”、适当用“典”、适度讲“典”,要善于挖掘“典”中蕴含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道德规范、哲学思想、审美价值等,启智润心,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讲好历史精要,以之立德树人。历史具有重大教育价值,教师要善于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挖掘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史”之精要,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立德树人。

活用以上基于课程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有效促进其融入水平和课程育人效果的提升。

(作者单位系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CIDB2221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28日第6版

作者:刘辉 王敏靖 白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