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职业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报告里还提到,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直以来,教师队伍建设都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推出2024年“两会留言板”建言征集活动以来,有许多网友也就此问题留言——“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评聘职称制度”“希望真正落实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希望多关注一下教师的心理健康”……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代表委员也十分关注,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怎么说——

减负担 让教师卸下包袱潜心育人

一直以来,教师减负都颇受代表委员的关注。今年,代表委员从管理流程、技术手段、评价制度等方面为帮助教师减负提出了相关建议。

民进中央:

一是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保障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成立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教师减负专班,建立政府多部门协同参与、狠抓落实的教师减负工作机制。

二是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技术赋能,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一体构建教师负担的清理、监测、督查、转移等机制。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经批准的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创先争优等活动,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调查测评、网络投票、普查统计、信息填报等活动一律不能“进校园”。充分发挥书记校长把关作用,对学校非教学任务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层管理。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优势,建立健全区域范围内的教育体系大数据平台,帮助学校设立电子台账,减少学校的反复报表和统计工作。搭建一体化的校务管理平台,让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

三是维护教师正当权益,避免教师承担“无限”责任。完善教师评价、申诉、教育仲裁等制度,健全投诉专线、网络投诉等投诉举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吸纳专业教育测量和评估机构等进入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多元共治的健康教育生态。

四是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深化教师职称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让教师从超负荷教学、学生从超负荷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全面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希娅:

建议发改委、人社部、财政部共同牵头,将现行小学师生比调整为13:1,初中调整为8:1,高中调整为4:1,使教育经费投入从硬件投入走向内涵投入,减轻教师负担;根据人口变化,建立动态调整师生比机制,每10年核算优化调整一次师生比,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主委陈贵云:

建议健全监督机制,设立非教学事务进校园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布,对查证属实情况的责任人给予处分;开展学校非教学任务问题专项整治,一方面整治校园形式主义问题,严格限制各类考评事项,另一方面整治不合规定的摊派任务和责任人,打造清朗的教育教学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编剧蒋胜男:

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的非教育教学性事务负担,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转嫁压力行为,确保教育部门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建议以市一级为中心,利用原有大数据平台,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系统报表数据中心。她表示,在AI时代,各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报表中心自建相应报表规格下载所需报表,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同时基层提报数据形成多部门共享;此外,对于数据的输入、修改和传输等操作,她提倡“数据网上走”“报数不报表”。

提待遇 进一步加强保障力度

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教师待遇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更加广阔。今年,代表委员所关注的教师待遇问题更加聚焦、更加具体,旨在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为教师营造潜心育人、启智润心的教育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

针对各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难瓶颈和广大教师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多出台强师利师惠师政策,提高教师待遇保障,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

建议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县域普通高中教师待遇,对长期坚持在县域普通高中任教且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特殊津贴补助,对优秀的县域普通高中教师在职称评聘、晋升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

多措并举稳定和保障教师队伍。现阶段,可以通过“校内转岗、区域培训、校外众筹”等方式充实、优化科学教师队伍。同时设立科学教师初始职业津贴、兼职教师“持续任教奖”,增进专兼职科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感,激励教师愿意持续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条件成熟时,建议将实验员纳入教师职称晋升体系。

建体系 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为更好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让更多教师朝着教育家方向前行。今年,代表委员从培养机制、表彰体系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

建议发挥教师教育实力雄厚的高校优势,积极服务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发展。建议给予基础教育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突出、育人成绩显著的骨干教师,以申请考核方式直接攻读教育硕士或教育博士研究生资格;选拔中更注重考察申请者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成绩和基础教育研究能力;培养高校应针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工作基础和工学矛盾等现实,采取弹性学分制和双导师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助力基础教育学校卓越教师和教学名师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

一是设立国家级教师荣誉表彰称号。除保留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并纳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外,参照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工程师奖,合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统一设立“国家教师奖”荣誉表彰称号。

二是完善国家教师荣誉表彰体系。从国家级到省、地市、县(市区)逐级设立“政府教师奖”,每年在教师节期间进行评选表彰。

三是优化党委政府各级教师荣誉表彰评选机制。科学确定不同层级教师荣誉表彰称号的获奖比例。适当扩大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私立教育机构教师比例。国家级教师荣誉表彰称号向基层、边疆地区倾斜。

四是提高国家和各级政府教师荣誉表彰待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师荣誉表彰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获奖教师颁奖,授予荣誉称号。

五是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对于获得各级荣誉表彰称号的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优秀事迹宣传,在全社会扩大影响力,树立强国之师的正面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

切实保障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的支持力度。优化基金项目的资助方式。建议在现有的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支持年限和经费力度不减的基础上,大幅增加短期培育项目的资助数。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力量对基金总额提供更大力度支持,拓展资助渠道。进一步引导高校合理对待基金项目,优化教师评价标准。鼓励和支持教师分类发展,不把获得基金项目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考核的必要条件。

本文综合整理自:《民进中央: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中国教育报》)、《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中国教育报》)、《丁建宁代表:建议教师教育本研贯通式培养》(中国教育新闻网)、《两会代表委员为教师减负建言》(《中国教师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