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格局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基础性工程。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学校立德树人的五个关键环节为着力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增量走向提质。

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贯通思政课一体化目标

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程目标,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工作。《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纵向衔接不畅问题,正是缺乏贯通各学段育人目标的合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从中观层面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问题的深入回答,既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教育问责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反映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正是教育系统应贯彻和遵循的系统育人目标框架。因而,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目标建设,应将学生发展素养作为有力抓手。一方面,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统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核心素养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各学段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和课程任务,明确核心素养指标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中的主要表现和关键内涵,实现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不同学段的垂直贯通;另一方面,建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政课教育质量标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明确不同学段思政课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通过教育评价一体化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落实。

完善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标准体系

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思政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是高质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育质量规范,其核心在于规定特定类型、特定学段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并完善思政课质量标准体系,对各学段思政课所涉及的事物、概念和实践活动作出统一规定,为思政课教育活动制定根本性教育规范。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标准体系既是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评价依据。

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标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功能,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管理的标志。目前,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一方面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标准体系欠均衡,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思政课标准建设不同步。基于质量标准体系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质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由国家牵头,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相继制定包括课程标准、专业教师标准等多重维度、整体设计的思政课质量国家标准,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二是按照学段纵向打通和横向沟通的原则,逐步建立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监测作用,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薄弱环节,规范思政课教学及管理行为,推动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深化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与教材开发使用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和教材建设呈现出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更趋向生活化、体现时代性等特点,已实现国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但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各学段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明确性有待加强,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教材编写合力有待形成等问题。

思政课程和教材选用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价值观的取舍标准,为充分发挥思政课一体化立德树人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一是应坚持政治统领,把握正确的方向。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及教材应担当的历史使命、战略目标和思路举措,增强课程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二是立足阶段任务,坚持系统设计。立足不同阶段青少年的成长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各个学段思政课改革。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价值引领,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三是聚焦关键环节,坚持重点突破。聚焦思政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课程和教材管理的流程和标准,集中攻关,系统推进。四是坚持继承创新。整理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开发及教材使用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

提升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高质量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保障。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各学段思政课面临的共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在于建立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针对当前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选配、培养、评价和支持体系工作存在的短板,应从以下方面予以补齐。一是加快壮大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统筹解决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高校则选择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教师、党政管理干部以及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二是切实提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培育机制,注重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搭建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平台,推进教学资源共享,打破以往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单兵作战”的局面。三是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根据不同学段思政课特点,明确教师选聘及教学科研评价标准,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健全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与结果督导监测制度

建立健全思政课一体化质量检测与评价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完善与创新教育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督导监测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在探索期,应发挥教育评价的引领功能,健全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与结果督导监测体系,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保障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健全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与结果督导监测。一是应明确教育督导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督导监测制度既承担着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职能,也承担着督促、指导、建议和服务责任,是保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序、稳步推进的重要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督导评估标准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督导部门从事督导、上级部门作出决策、被督导单位深化改革的依据。三是从注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结果督导向过程督导延展。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督导评价应注重从结果督导向过程督导倾斜。结果督导反映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而过程督导则反映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观行为和努力程度。在具体的督导过程中,督导部门应关注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对过程评估的检测,广泛搜集资料,将督导监测作为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纠偏机制”,为优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四是加强督学培训交流,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教育督导人员肩负着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状况和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辅导的重要职责,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通过专业督学培训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督导人员。最后,应强化基于督导检测结果的思政课一体化整改与问责机制,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督导结果应用,充分发挥督导监测的价值和功能。

(作者系教育部直属机关党校办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宣传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0日第14版

作者: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