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改革,抓好教师队伍治理优化

策论·切实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系列评论之四

教育部召开的2024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部署会指出,“重改革,抓好教师队伍治理优化,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亟待以高质量为核心,从“质量管理—质量监测—质量保障”三方面,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推进教师队伍质量管理方面,要着力于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效能。“放管服”治理模式下,教师队伍高质量治理的方向是从“政出多门”走向“权责一致”,全过程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

一是推进教师职业准入和退出的“管理闭环”改革。目前,虽然我国教师的准入坚持“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原则,基本建立了规范有效的退出机制,但在具体管理中,通常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进行教师管理,未能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合法化保障教师的“权责利”。除了完善教师劳动合同法、教师法中对教师任用、培养、激励等的权责分配外,还要配合适当的救济程序和救济制度。二是深化教师考评和职称制度改革。教师职称、待遇等的同步提升更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考核要从“硬指标”转向“软硬指标兼具”,突出对教师能力、成绩和贡献的评价,形成奖励和惩戒制度相适应的教师考核制度。三是分类推进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在教师编制紧缩的背景下,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要转向拓展教师个体生存发展空间和提高工资收入,推进教师编制改革走向“引育结合”,将教师编制改革的竞争性、灵活性与教师职业发展的稳定性、长期性相结合。

在推进教师队伍质量监测方面,要着力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水平直接表征为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程度,目的是加大教师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缓解教师的结构性短缺。

除了关注不同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纵向梯队”配置的均衡度,还要重点监测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师队伍“横向梯队”配置的均衡度。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关键在于推动城镇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区域之间要重视优质教师在同一类学校、同一年级的配置情况,形成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常态分布的格局。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配置,一方面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中“班师比”“师生比”的均衡,以及学科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结构等方面的均衡;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教师结构的优化,尤其要加强普通高校专业课教师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融合共享。

在推进教师队伍质量保障方面,要着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一是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要建构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文化属性是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与其他国家教师标准体系的本质区别。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要依托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在教师育人能力、教师结构准入标准、职称管理、教师评价与激励、教师岗位配置等方面凸显自主性、教育性和中国性。二是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要体现中国实践特色。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生发于中国教育本土实践,应挖掘、提炼、总结出适用于中国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的标准,如教师的师德师风标准、专业成长标准等。三是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要对话“世界一流”标准。将高质量教师队伍置于世界坐标中,阐明中国特色教师标准体系与其他国家教师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为世界教育学科发展贡献知识创新,也为其他国家教师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6日第2版

作者:罗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