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故事背后的人性和心理,探究事件的深层次逻辑机制。

王姐的儿子小轩上初三了,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小轩被分配到了“强化班”。

这个“强化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班,因为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

所谓的强化班,是指老师挑选成绩比较好的一帮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另外对他们进行加强培训,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考上重点高中。

所以小轩他们这帮人早在8月份已经正式开学了,可以说是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备战中考。

最近王姐发觉小轩脾气有点暴躁,一点小事就动怒,也不喜欢交流。王姐问他遇到什么事,他也不说。

周末,读大学的女儿小雨回来了,王姐把小轩的情况跟小雨说了,然后让小雨跟弟弟聊聊天,看看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果然还是年轻人之间更容易有共同话题,小轩跟姐姐说出了自己的心事,说不想上强化班了,但是又怕爸妈会强烈反对。

为什么不想上了呢?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越上越压抑,感觉自己快要爆炸了。

一方面,是因为强化班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来补课,让他非常地反感,但又不得不服从安排。

课余和假期,别的同学都在休息、打游戏、追剧、旅行甚至是约会;而自己只能像机器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学习。

暑假没得玩也就算了,9月正式开学之后,课程安排得更变态,每天要比其他同学早上学、晚下课,连周末都没得休息,一个月只有一天假,这样令人窒息的时间安排让他觉得自己都快得抑郁症了,他担心自己哪一天忍不住了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这种心情我是理解的,就像当年自己上学时,明明是体育课,体育老师不在,大家应该是可以自由活动的,结果却被语文或数学老师占用了。

看着操场上其他班级的同学在玩耍,而我们却在上主课,那种心情超级不爽!

老师看到大家无心听课,就说,我就占用半节课,剩余半节课留给你们自由活动。于是大家开始无时无刻地都盯着时间,急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最后,说好的半节课,硬是被老师拖到只剩下15分钟可以玩耍。那一刻,心里委屈地想哭,心情郁闷,就算是老师还我三倍的课时给我玩耍也很难哄好的那种。

成年人总认为,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学习机器,无时无刻都在学习,是不需要娱乐休闲时间的。

怎么可能呢!学霸也是人,也是孩子,也需要休闲娱乐时间来放松自己。他们也喜欢玩游戏、逛街、旅行和追剧等。

跟学渣比,他们只不过是学习的效率高,自律性强,但不代表他们是学习机器。

如果家长们还是体会不了孩子被强行占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来上课的心情,那么可以想象一下,你在节假日被老板强行叫回去加班时的心情。

有人可能会说,那不一样啊,孩子牺牲假期,用来学习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将来,学到本领,将来长大了出来社会工作,可以得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回报。

这种说法,就相当于成年人在节假日被老板强行叫回去加班,而且还是免费加班。老板说,现在不给你工资,但是等到将来公司上市了,我会按十倍甚至百倍的工资补偿给你。

再说回小轩,不想上强化班,不只是因为上课时间安排得变态,还因为上课的考查测验方式也很变态。

记得以前我们上学,老师提问题,一般都是随机点名一两个同学的方式来抽查,这时我们都会自觉地低调起来,以免跟老师产生眼神接触而被老师点名抽查。

小轩的强化班不是这样,老师抽查是一整片地抽,例如背诵课文、默写单词或回答问题,老师会说,这一排人按顺序来,或者那两列按先后顺序来。

这时候,小轩就会提前数一下在他前面还有多少人,又在心里慌忙地组织答案,并反复检查和确认。眼看着前面的同学一个接一个背诵或回答完毕,很快就要轮到自己了,心里的焦虑和紧张也随之逐渐加强,并达到峰值。

在普通班里可能还没那么焦虑和紧张,但是在强化班,个个都是尖子生级别的,你要是背诵或者回答得不够好,意味着你可能在班里排名要靠后了,这种心理负担可是超大的。

孩子们有类似这样的焦虑、紧张和压抑情绪,算不算是个问题?

如果你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那才是大问题!

焦虑、紧张和抑郁,对身心影响太大了,焦虑能让人生的快乐直接减半。网上不是说嘛,旅游前,拉完大便,快乐就多一倍。试想一下,一路上总感觉要准备上大号了,但又担心找不到厕所,那种焦虑是多么的恐怖!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去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报告显示,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

有人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生活那么苦,也很少听说有心理问题的啊!为什么现在的小朋友那么容易有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现在的生活条件确实好很多了,文明也进步了,但孩子接受磨炼和抗压测试的机会却少了。网上有句话:我在大润发杀了十年的鱼我的心早已跟我的刀一样冷了。意思就是,我们的心经历过千锤百炼后,就有很强的抗压能力了,也就很难被击垮,反之亦然。

我们80后以前的这些人,小时候基本都干过农活,什么挑水、砍柴、耕田、耙地、收割稻谷、杀鸡、捡牛粪等通通都做,那真的是叫苦和累,比起这些,读书的苦就不算苦了。

我们那代人是棍棒底下长大的,那些年的小孩子不吃饭、不听话,马上藤条伺候。被打骂惯了,所以遇到挫折、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虽然心里也难过,但多数都能自己消化,不会积压在心里成疾。

现在的孩子不吃饭、不听话,家长都得哄着,哪敢轻易打骂?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打骂,爷爷奶奶马上来护了。所以现在的孩子不抗压,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点风雨就容易垂头丧气。

第二,不可否认,现在的年轻人比上一代人面临的压力要大、要多。

我们小时候,父母一般不管读书的事,主要是父母也没什么文化,无从下手;那时也还没有鸡娃的说法,完全是看你自己的造化;那时候的圈子也小,人际关系没那么复杂,学习好的就羡慕一下,学习差的,父母也觉得也无所谓,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也挺好的。

现在的孩子呢,除了父母鸡娃,还有邻居和七大姨八大姑的“关心”;还有各种的补习班、兴趣班、强化班,一天下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完全没有放松的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复杂,各种的竞争和攀比,带来了多重的焦虑和抑郁。

第三点,现在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得不到疏通,容易积压成疾。

就像前面提到的小轩,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出自己的心事?就是因为他觉得,说了也不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的,反而可能被批评说教一番。

现在的烂人父母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苦有我苦吗?你压力有我大吗?我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好?

仿佛自己辛苦自己压力大,别人的苦和压力就可以忽略不计一样,什么狗屁逻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喜欢泡在网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找不到同类,得不到理解,没有归属感,只有在网上他们才能找到共鸣,情绪才得以宣泄。

情绪得不到宣泄的孩子,长期以往,就会变得容易偏激、暴怒,甚至具有攻击性。那些手揪母亲头发、脚踢奶奶的案例,新闻上也报道过不少。

聪明的家长,比起学习成绩,他们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因为,一个乐观积极、有兴趣爱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情绪稳定的孩子,要远比一个只会死记硬背一百条定律、一千首古诗和一万个单词的学习机器人更具有灵气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