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人被历史的滚滚浪潮裹挟着往前时,总有一些人站在这浪尖上审视着,理性地思考着,提出了不拘泥于当时历史环境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想法。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就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梁启超。生于封建社会晚期,作为开风气之先的一代大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近代特征。

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着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因此,他明确提出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是“开民智,兴民权”,而中国国民教育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受教育者应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梁启超不仅对教育改革发表过一些评论,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提出废除八股取士,建立培养新式人才的学堂;广设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教师;倡导女子教育,提出女子要自立自强,成才成德,破除缠足的陋习,给予女子充分的行动自由;提出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建议改革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开始。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夏丏尊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夏丏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核心与其所提倡的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是一致的,这一思想主张以关爱和同情突破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师徒、父子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消除学生心中对“威严”的教师形象的芥蒂,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具有现代意义。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叶圣陶认为还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在于将重要的、基本的知识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必须自己去学习、研究、掌握和扩充。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十分反对应试教育,他认为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如阮真。阮真的语文教育思想传承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强调“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阮真在评价语文教学的理论、主张或措施时,以“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作为衡量的尺度,凡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就给予肯定,违背这一原则的,就给予否定。阮真具有注重教学效率的教育思想,认为一个课程的设立,必须审查学生需要的轻重缓急,而教学尤其须注意时间与精力的合理性,在教学上应费力少而成功多,费时省而收效大。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

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

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是求学,也要学做人。朱自清认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并且发展思想、涵养情感,在这样的目的的指导下,文章应该分析地咀嚼和欣赏。

撰稿:周丹

排版:李晨

相关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