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博士育成塾: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日本方案
“小博士育成塾”项目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于2017年开始实施的以全国数理能力突出的中小学生为对象,筛选能够为其提供特别教育项目的大学等机构作为培养单位,通过提供资金以支持进一步提升这些学生能力的举措。
该项目完善了日本基础教育阶段下一代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是日本人才培养重心进一步“下沉”的重要体现,推动了从小学到大学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日本模式的形成。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亟须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有效方案,日本的相关做法可以为我们带来一定启示。
“小博士育成塾”项目的创设背景
二战后,日本公共教育体系长期缺乏支持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与举措。随着“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确立以及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性与重要性的凸显,日本在兼顾教育公平与平等理念的同时,也在探索为数理领域能力突出的儿童提供体系化、长期性的支持计划。
一方面,日本科教战略长期呼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推进“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日本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于1996年开始每隔5年发布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以求推行长远、系统且一贯的科学技术政策。这为强化包括中小学阶段在内的学校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遵循,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兴趣浓厚的中小学生。对于其中数理能力突出的学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多次强调,应制定从中小学阶段至研究者培养阶段贯通的综合人才培养政策,通过高质量的数理教育,挖掘素质优秀儿童并提升其才能。
除科技政策要求外,日本教育政策同样重视数理能力突出学生的培养。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有“教育立国”的传统。进入21世纪后,日本依据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先后制定了4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并将其作为教育振兴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多次指出,为培养主导社会整体变化和创造新价值的人才,应挖掘具备优秀数理学科素质的学生,并为其提供各类学习机会,帮助其提升才能和拓展个性。
为落实以上科教战略,日本2016年发布的《教育再生实行会议第九次建言》和《日本再兴战略2016——面向第四次产业革命》进一步指出,为培养引领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国家应探讨以数理领域意愿强烈和能力突出的全国中小学生为对象,创设由大学和民间机构等提供的体系性的新教育项目,以促进其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日本人才培养重心不断“下沉”。针对高中阶段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日本2002年开始实施“超级科学高中”项目,即指定实施先进数理教育的高中和中高一贯校为“超级科学高中”,以培养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未来一代科技创新人才。为进一步丰富高中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举措,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在2011年提出“科学甲子园”、2014年提出“全球科学校园”等体系化且具有长期性的支持计划。
但反观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只实施了“未来科学者养成讲座(2008—2013)”、“下一代科学者育成项目(2012—2016)”等短期支持项目。这些项目时间短和体系化不足,导致日本无法形成从小学至大学的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断层式”人才培养弊端无法消除。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小学阶段存在很大差异。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推进小初衔接的数理教育,培养小学生数理学科方面的才能,开发包括小学生在内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新项目,以保护和支持中小学生“科学的萌芽”,为数理能力突出者提供相应的成长渠道。
“小博士育成塾”项目的实施路径
“小博士育成塾”项目探索出了多样化、体系化的实施路径,在促进日本中小学数理教育、提升数理领域突出学生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科学教育氛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专项拨款。“小博士育成塾”项目保障资金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负责分配,但其真正来源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年度预算报告统计,2018—2022年“小博士育成塾”项目的资金投入分别为2.1亿、2.4亿、2.41亿、2.7亿和2.7亿日元。这种政府专项拨款能够保证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与长期性,也足见日本政府的重视程度。